基民反思:資產配置應是第一位 業績是第二位
時間:2008-12-07 作者:【晨星 王蕊】 來源:【上海證券報】
過去一年,筆者曾被邀請參與培訓銀行客戶經理的活動,主要講解方法論、如何挑選基金以及如何構建組合等投資理念,參與這場培訓的不僅包括客戶經理,還包括銀行的一些大客戶。交流中,筆者發現,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始終圍繞著“推薦一只最賺錢、最有潛力的基金”。
這個問題簡單質樸,卻暴露出大部分基金投資者缺乏資產配置和構建組合的概念。
選基讓位于資產配置
試想,6000點選擇介入股票型基金的兩位投資者,第一位幾乎是全倉殺入,第二位僅用資產的20%購買。由于后者的股票資產占投資比重較低,自然無需承擔更多的下跌風險,而前者無異于押寶賭博,一旦失敗,不僅損失慘重,徹夜難眠,可能會使他從此遠離股市。因此,投資基金,大類資產配置(即確定股票、債券和現金在投資總額中的比重)是第一道屏障,保障投資者在符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情況下構建合適的組合。
現階段,筆者認為,資產配置只能由基民自己來完成,主要基于以下三點想法。
首先,基金經理的作用更多地體現在精選個股或券種的專業性,做好資產配置只能由投資者自己完成。普通投資者構建基金組合(FOF)與基金經理構建投資組合頗有幾分相似,首先根據不同類別資產(股票、債券和現金)的風險收益特征確定不同資產的配置比例,其次在各自的資產類別中依據投資理念精挑細選單只品種。但值得關注的是,多數基金經理在大類資產配置中發揮的作用非常小,例如年初以來市場持續下跌的過程中,不乏一些基金經理放棄了股票倉位的選擇而承受較大的系統性風險;而一些基金由于契約規定的限制,在倉位的選擇上喪失了靈活性,特別是股票型基金。
|
關閉本頁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