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基金業績線”
時間:2012-09-28 來源:【上海證券報】
近期,圍繞著基金根據“業績基準”提取管理費的新聞不斷增多,在監管高層的倡導下,業內對于基金業績基準的重視程度大為上升,這無疑是好事一樁。
但同時,有些新聞中對于基金業績基準的關注和分析有些“急功近利”。從以往“只要求絕對收益”,瞬間轉向了基金業績必須超越基準。甚至得出“基金難以逾越業績及格線”的結論,這顯然值得商榷。
首先必須明白,基金業績基準和基金業績之間的關系是一個長期的關系。也就是說,基金業績基準如果設立得合理的話,他應當是基金業績中長期的一個指標,而不是短期(少于一年),甚至是一個月去比較。哪怕是指數基金,也不可能每個禮拜、每個月都表現得超越其基準的。
其次,即便是三年、兩年為考察周期,這樣的考核也不一定是最合理的。較為合理的做法是三年滾動,考核三次,做一個平均,以消除其統計周期上的偶然性。事實上,海外的對沖基金包括巴菲特在考察旗下基金經理時,也是選擇了這個方案。
其三,由于以往中國基金業對于“基準”的理解可能不夠成熟,尤其是早期。中國的行業中存在一批基準設置比較不合理的情況。包括平衡型基金的基準設置為某個時間段的定期存款收益率等。這樣的基準指標,必然導致一個階段基金大大超越業績基準,而另一個階段,基金完全被基準打得“沒有還手之力”的情況。
所以,以基準來衡量基金業績,多少算個行業進步,但是前提也需基金基準的設置合理。
最后,值得提下的是,以基金業績基準來考核基金經理或許比投資者以此來考核管理費更顯理性。
說白了,基金投資本身是個“專業投資人”為“非專業投資人”服務的行業。因此,費率的設置應以簡單明了、易于理解計算為主。以較為復雜的基準設置,再輔之以更需專業態度的基準考核,并以此滲透到普通基金投資者息息相關的管理費問題上,是不是方便執行?把一個本來明了的固定費率,改為相對復雜的動態收取,是不是反而導致更多的不滿意?
換個角度看,如果基金公司的產品部門以相對保守的態度來設置基準,最終導致基金公司在考核中普遍過關,甚至多得獎勵,基民們是否能滿意呢?
說到底,管理費是小錢,基民們擦亮眼睛挑選“德藝雙馨”的團隊才是大事。
|
關閉本頁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