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基金鄭雪瑩:貨幣基金回歸本源,流動性管理是重中之重
時間:2020-12-28 來源:【上海證券報】
貨幣基金于1971年起源于美國,最初是為了規避“Q條例”對存款利率的管制,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美國貨幣基金市場規模迅速攀升。國內貨幣基金市場發展也極大程度受益于利率市場化。具體來看其發展歷程,2011年監管解除協議存款的比例限制,帶來了貨幣基金收益的提升,持續跑贏一年期定存利率;2013年互聯網金融興起,余額寶等互聯網貨幣基金引發投資熱潮;2015年下半年,股市大幅回撤,部分資金回流至銀行體系,商業銀行大幅增配貨幣基金等同業資產,貨幣基金的機構投資者占比劇增,參考wind數據,2015年216只貨幣基金中機構投資者持有份額2.85萬億,而2014年底172只貨幣基金中機構投資者持有份額僅6800億,2015年增幅達到320%。截止2020年三季度末,國內貨幣基金余額7.29萬億。
貨幣基金一方面為投資者提供了較好的流動性管理,另一方面也較容易受到流動性沖擊,例如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2013年國內“錢荒”等均引發了貨幣基金短期內的風險事件。2008年金融危機中,雷曼兄弟破產,根據SEC披露,Reserve Primary Fund宣布其持有的7.85億美元雷曼兄弟的商業票據價值減記為0,并將單位基金凈值調整為97美分,隨后的兩天內引發了400億美元贖回。2013年6月,國內銀行間市場流動性持續緊張,參考wind數據,7天回購加權利率一度達到11.62%的高點,為獲得充足的流動性,機構陸續贖回貨幣基金,6月底貨幣基金總份額較5月下降2771億份,規模縮水43%,部分基金公告負偏離超過0.5%,并進一步加劇了恐慌情緒、導致贖回增加。
監管法規的出臺和修改往往與市場發展緊密結合。2008年美國貨幣基金凈值跌破面值,推動了新一輪改革;2010年SEC對投資范圍、組合久期、債券回購做了嚴格限制,2014年提出對Prime fund進行浮動凈值計價、并且對流動性比例不足的基金征收高額贖回費用。與美國市場類似,2013年、2016年國內貨幣基金均面臨巨大的流動性沖擊,分別促使了2015年《貨幣市場基金監督管理辦法》、2017年《公開募集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流動性風險管理規定》、2018年《關于進一步規范貨幣基金互聯網銷售、贖回相關服務的指導意見》的出臺。在新的監管框架下,一方面對流動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強調持有人結構的影響,將組合剩余期限、高流動性資產占比等指標與前十大持有人占比掛鉤,增加流動性應對能力。
國內貨幣基金市場經過十余年的發展,逐漸成為了安全性、流動性更優的產品。未來,流動性風險防范是重中之重,嚴格監管是大勢所趨。貨幣基金也將更加回歸本源、穩健發展,厘清機構投資者與零售投資者的偏好差異,并依據自身優勢做相應布局。對于機構投資者占比較高的貨幣基金,發揮流動性管理的功能;對于零售投資者占比較高的貨幣基金,嵌入支付場景,從而發揮便捷支付的作用。
(市場有風險,基金投資需謹慎)
|
關閉本頁 打印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