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基金嚴凱:半導體國產化大勢所趨 產業鏈發展前景可期
時間:2022-08-26
8月以來,沉寂多時的半導體板塊迎來了強勢反彈。而在美國《芯片與科學法案》正式簽署、歐盟、日本、韓國、印度等全球多個經濟體也曾相繼推出本土芯片扶持計劃的影響下,半導體“國產替代”也再次被頻頻提及。
對此,東方基金基金經理嚴凱在接受訪問時指出,從全球范圍來看,半導體產業是現代科技的支柱,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會隨著全球經濟的波動而波動。過去兩年,全球角度來看半導體行業整體處于發展上升期,近期下游各細分領域出現分化。而國產化將是我國半導體行業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主要趨勢?!?/span>
半導體國產化轉型方向不變,行業未來可期
受外部因素影響,我國對半導體全供應鏈自主可控的重視進一步加強。近年來,各類政策頻出,支持和引導國內半導體行業發展,推動完善我國半導體產業鏈布局。嚴凱認為,國產替代成為了我國半導體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行業潛力也將被進一步激發。國內半導體行業的優秀企業也將從中獲益。
從需求端看,根據世界半導體貿易協會(WSTS)統計,以2021年的數據看,全球半導體規模大概在5599億美金,而我國是1925億美金,占全球份額的35%。嚴凱指出,作為制造業大國,中國對半導體的需求仍非常巨大。一方面進入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時代,全球跟電子設備、硬件相關的很多代工產業都在向國內轉移。同時,國內的計算機、筆記本、汽車、家電等品牌在不斷崛起,而且逐漸走出國門成為國際品牌,國貨日益盛行。而這些電子類產品或科技類產品對半導體的需求非常旺盛,兩個原因疊加,將會對國內半導體產業產生比較長期的驅動。
但從供給端看,海外龍頭企業仍占據壟斷地位,我國的半導體行業自給率仍相對較低?!案鶕?span>CSET等報告,半導體行業的產業鏈很長,具體細分領域中,EDA領域我國的市占率不足1%,遠低于美國的96%;核心IP、晶圓、設備、IDM等環節我們的市占率大概在9%附近;即使是我們較有優勢的封測環節的市占率也只有21%,而且國內的供給相對來說還較為低端。這其中供需之間的差距以及產業升級過程中向更高端方向發展的訴求,將會是國內半導體行業長期發展的空間和成長潛力?!?/span>
整體來看,嚴凱認為,全球半導體行業的波動只是短期因素,真正影響行業未來發展的長期因素其實是國產化趨勢。“我國正處在半導體產業第三次轉移的浪潮中,國產化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主要方向,而這也為國內的半導體公司提供了巨大的成長空間?!?/span>
關注重點細分領域增長預期,著眼企業成長潛力
從市場層面看半導體行業,經過前期較大幅度的調整,上半年整個半導體板塊的估值和價格都處于歷史相對偏低的位置,未來的盈利預期相對比較樂觀。而因為半導體產業鏈非常長,細分領域很多,各環節的差異也較大,在資本市場的分化情況也相對比較明顯。因此,嚴凱提醒投資者們在關注絕對估值之外,還應關注行業各細分領域的增長預期。
他進一步舉例說明,可以從技術優勢、技術變革方向的角度去關注具有潛力的領域和優質的企業。
如模擬芯片領域,由于其下游應用范圍廣,不易受單一產業景氣度的影響,呈現出弱周期的特點,其競爭力水平的提升往往通過并購和產品線擴充來實現。因此,在模擬芯片領域的投資上,企業產品品類是否豐富,產品延展性是否良好,公司是否具有做多品類平臺的能力,會是需要重點考慮的因素。而數字IC設計領域,則更看重產品的快速迭代能力,企業需要有足夠的研發投入。
嚴凱還提到,Chiplet概念也是近期市場關注的焦點,Chiplet的出現是摩爾定律演化到現在的必然路徑,它通過先進的封裝技術來實現晶片間的高密度互聯,從而解決晶片設計與制造工藝微縮的難度、成本與開發時間面臨增長極限的現實痛點,實現以更低成本生產出同等級效能的芯片。“雖然國內目前在這一領域的技術還相對比較落后,但這種改革趨勢不僅只影響封裝這個單一的領域,而是會對從設備、材料到設計等等環節都產生深刻的影響。”
此外,嚴凱認為還可以從下游行業的景氣度所產生的市場需求去發現好的投資機會。
他用功率半導體領域來舉例說明。功率半導體的主要作用是實現電能轉換,與光伏、風能、新能源汽車等新能源行業息息相關。而作為其下游的新能源行業景氣度較高,就導致了功率半導體的需求預期也比較好。
另外,晶圓制造產能擴張需求在持續加碼,半導體設備與材料企業也將會明顯受益。他具體分析指出:“半導體設備和材料的壁壘其實也相當高,目前國內一些上市公司在刻蝕、薄膜沉積、清洗、曝光等半導體設備上逐步實現了國產化,業績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但從行業內看相對仍偏中低端,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相應的成長空間也會比較大,在資本市場里的表現也相對可能會更好。”
(市場有風險,基金投資需謹慎)
|
關閉本頁 打印本頁 |